中文
日文



  普遍上认为,脑中风与心脏病的最大的原因是动脉硬化。
  简单来说,二者均是脑或心脏的血管堵塞或破裂所产生的结果,所以脑中风及心脏病也被称为"血管病"或"循环系统疾病"。
  那么,动脉硬化究竟是什么病呢,最简单地说,正如字面意思,动脉变硬。
  例如,试着想象一下曝露在荒野的橡胶软管渐渐失去弹性,硬化并出现裂纹,最后变得破烂不堪。即便健康的人,随着身体机能衰老,生理上也会逐渐出现如上的变化,遗传或偏食等原因是导致心脏病及脑中风的发作。当然,病发的可能性随身体机能衰老而升高。

  更专业地说,动脉硬化主要分为3类。
  ①粥样(粥瘤)硬化
  ②细动脉硬化
  ③中膜硬化
  其中,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大动脉、脑动脉及供应心脏营养的冠状动脉等血管,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中性脂肪(甘油三脂TG)等进入血管内膜,导致内膜中形成粥瘤。



  该粥瘤导致血管狭窄、血栓形成最终组织中血液流通不畅。这种状态如果发生在大脑,则引发脑血栓、发生于心脏则引发心筋梗塞。
  另一方面,细小动脉硬化发生于非常细的血管中。动脉硬化易受高血压等疾病的的影响,且尤其易发于脑及肾脏。发生于脑中则引发所谓的"痴呆",发生于肾脏中则引发肾功能衰竭。
  促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除高血脂症、高血压、吸烟三大危险因素之外, 
  还包括肥胖、糖尿病、痛风、精神压力、遗传、运动不足等重要因素,具备以上因素越多的人越容易病发。其中,位居第一的是高血脂症,血清中的胆固醇及中性脂肪高可以说是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。动脉硬化引发了与其关系最密切的胆固醇及中性脂肪的话题。
  接下来将阐述脂质及胆固醇究竟是什么。何谓脂质?"脂质"听起来不易理解,实际上是指生物体中存在的油。肉、鱼、大豆等是生物体,其中所含的油是"脂质",我们人体也是生物体,因此,人体中的油同样是"脂质"。那么,生物的脂质中含有什么呢?
  下面将对与动脉硬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脂质进行简单的说明。

  ①中性脂肪
  (甘油三酸酯)也称甘油三酯,是麻油、大豆油、猪油、牛油等最常见食用油的主要成分,为生物成长、运动、保持体温提供能量。另,因能量贮存而在身体中被储存。
  (相当于皮下脂肪,起防止身体热量散失的作用) 

  ②脂肪酸
  上述的中性脂肪,是由被称为脂肪酸的脂质与甘油(丙三醇)结合产生(3个脂肪酸分子、1个甘油分子的比例结合),脂肪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是中性脂肪的生物能量源。脂肪酸包括很多种类,大致上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。脂肪酸是由碳元素像链一样连接而成,碳链中结合满氢元素的脂肪酸称为饱和脂肪酸。
  此外,仍可结合氢元素的脂肪酸称为不饱和脂肪酸。以人为首的多数动物体内无法合成部分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,须从食物中摄取。最近,广告等盛传的可降低胆固醇的亚油酸即不饱和脂肪酸。

  ③胆固醇
  最後,最重要的脂质是胆固醇。胆固醇虽不宜摄取过量,但对动物来说不可或缺。生物体由微小的细胞聚集构成,而细胞外有细胞膜,主要是由脂质及蛋白质构成的薄膜,胆固醇是形成动物细胞膜的脂质之一,特别是神经细胞中,含有大量的胆固醇。此外,胆固醇还是男性荷尔蒙、女性荷尔蒙、副肾皮质荷尔蒙及脂质合成所必须的胆汁酸在体内合成时的原料。



  人体内可生成胆固醇,对此进一步阐述。
  胆固醇被称为万恶的根源,其分子式为C27H46O,结构式如左(上)图39所示。

  胆固醇是糖质代谢及脂肪酸代谢作用下,在生物体内经20多步反应合成。身体内所有细胞均有合成胆固醇的功能。此外,如上所述,胆固醇是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。
  胆固醇虽万恶的根源、但却是对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。
  此外,胆固醇通过肠肝循环,在脂质代谢(消化・吸収)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  可转化为胆汁酸,另,在肠内细菌作用下,多余的胆固醇以2次胆汁酸及粪固醇的形式于便中排出。

  因此,为维持人体的稳态(Homeostasis),在肠内细菌作用下,以粪固醇的形式排除不必要胆固醇。

  综上所述,胆固醇不仅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,还是生物体内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等重要物质的前体,是不可或缺的物质。

  但若多余的胆固醇在组织内沉淀,将形成动脉硬化或胆结石,起不良作用。

  近年,伴随着饮食西化,吃肉导致胆固醇摄取量增加,有些孩子们不喜欢吃鱼,钟爱汉堡包等食品,有些老年科的医生开始担忧这些孩子们老去时的身体健康状态。

  也就是说,胆固醇摄入过量,或因遗传疾病无法完全处理体内多余的胆固醇,很可能引发高胆固醇血症(高血脂症),进一步形成动脉硬化。因此,在此强调,多余的胆固醇始终是疾病引发的原因,而适量的胆固醇在生存上不可或缺。


  何谓高血脂症


  如前所述,引发动脉硬化的第一危险因素为高血脂症,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。已概述了胆固醇及中性脂肪是什么样的物质。那么,以胆固醇为代表的脂质成分在血液中是以何形式存在,并引发高血脂症的呢?血液中的脂质除前述的胆固醇外,还包括甘油三酯(中性脂肪)、磷脂质(卵磷脂、溶血卵磷脂、鞘磷脂,脑磷脂等)及游离脂肪酸等。因这些脂质普遍为疏水性(不溶于水),为存在于血液中,与亲水性(可溶于水)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运转。脂蛋白中央部分主要为疏水性的甘油三酯、胆固醇酯,其表层部分主要为磷脂质、游离胆固醇,另,周围还被各种蛋白所包围。

  该蛋白称为载脂蛋白,作为与脂质结合载体十分重要。脂蛋白(最少7种)及载脂蛋白(18种以上)的种类繁多,但形成动脉硬化主要与低密度脂蛋白(LDL)及低密度脂蛋白(HDL)相关。
  LDL是动脉壁等外周组织中转运胆固醇的蛋白。而HDL是去除动脉壁等组织的胆固醇,并将其转运到肝脏。转运到肝脏的胆固醇主要被代谢(过滤)为胆汁。

  另,干预动脉硬化发展的物质还包括乳糜微粒(CM)、残粒脂蛋白、中间密度脂蛋白(IDL)及极低密度脂蛋白(VLDL)等。

  不过,最后干预动脉硬化发病及进展的因素中,还有如过氧化脂质、血小板或同型半胱氨酸(1740)(氨基酸的一种)等,被认为未必与胆固醇及中性脂肪关系紧密的物质。动脉硬化发病的机制牵涉到各种各样尚未明确的要素,但至少可以肯定第1危险因素是高血脂症,且高血脂症恢复正常对预防动脉硬化极其重要。

  高血脂症至少有6种,存在仅胆固醇增高、仅中性脂肪增高、或是两者皆增高的高血脂症患者。

  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中的高血压

  如高血压状态长期持续,负责输出心脏血液的左心室心肌细胞将无法增殖,其结果,细胞一一肥大,细胞膜变厚,心室肥大,肥大细胞间纤维细胞进入,心室厚化。进而导致血液供应不充分,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动脉硬化甚至细小动脉硬化。

  血液供应不足容易引发心绞痛(心肌缺血),且肾脏容易因高血压产生动脉硬化。若高血压状态长期持续,动脉硬化将导致肾脏血液供应不足,引发肾硬化症(肾功能衰竭)。

  高血压病发的原因

  ①摄取过量食盐
  ②交感神经系统的生理刺激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异常
  ③醛固酮类(类固醇激素类)调节异常
  ④遗传
  但只要高血压不长期持续,就没那么危险。
  此外,所有疾病的病因尚未明确。